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羲之黄庭经版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王羲之黄庭经版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黄庭经原字的大小?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字体有大有小,笔画有粗有细,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变化,具有动态美。
在结字上,笔画欹侧倾斜,左轻右重,错落有致,使字更具有轻灵飘逸感。在用笔上,笔势流畅,起止舒展,被后人奉为小楷之最。王羲之在帖的末尾署明了书写日期和地点:“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那一年,王羲之54岁。
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遗教经特点?
它的笔法基本在以钟繇为代表的隶体楷书基础上变法而来的。也可以说运笔结体皆承汉隶意气。尚圆而雅淡。其特点是用笔侧锋起势,行笔中锋为主。笔法由于有些许隶意,所以多內擫;点画上纵然是极小的一点,都字字整端沉静;笔势章法上长短,大小,斜正,疏密,错落有致,精华函敛,奇伟婉丽,意态万方。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乐毅论》据说是王羲之写给儿子王献之的一本字帖,希望他照本练字的范本。唐代褚遂良认为《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是最能代表王羲之楷书水平的三个重要法帖。
王羲之的楷书,取法钟繇但又在其基础上有较大发展。钟繇楷书尚留有浓厚的隶书意味,但《乐毅论》却已基本脱去隶意,创造了比较完备的楷书用笔法则,被誉为“千古楷法之祖”。
钟繇的小楷,结构尚未成熟,而以《乐毅论》为代表的王羲之小楷,则创造了今体,其结构平稳端庄,字势秀美飘逸,同时其行书意味浓厚,流美和谐,成为后世临习的典范。
《乐毅论》墨迹本早已失传,现存世为后世翻刻墨拓本。其章法竖有行横无列,字距较宽,行与行之间行距更宽,黑底白字,如繁星点缀在夜空,意境深远。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钟繇小楷)
《乐毅论》,系法帖名(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此帖乃魏.夏侯玄(公元209~254年。三国谯人,字太初。)作,由晋.王羲之书。全文四十四行,六百字。另,五代.梁有摹本,收于《清斋帖》。
唐.褚遂良谓王羲之此作:“笔势精妙,备近楷则”,被称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宋.黄庭坚《豫章集》二八.〈题乐毅论后〉著有:“予尝戏为人评书云,小字莫作癡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论述。
东晋王氏书法源于钟、卫,但王羲之为摆脱魏晋以来真书的“古质”,在结字、点画、书意等方面加以变革,使真书变得蕴蓄多姿。他在变革真书的同时,又变革“行书”,并在真书中融入“草书”,皆创造出一种“从意适变”的“行草”。而“楷书”,亦称真书、正书。也是汉书字体之一。“正书”,既楷书。虽相传始于汉.建初王次仲,至三国.魏钟繇书写法度已较完备,为正书之祖。但王義之遂意继承发展,工正书亦为楷新。
论王羲之《乐毅论》的书法,也是减省隶书之波磔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谓“素屏有楷书,墨色如新亁。”
书圣王羲之的“楷书”杰作《乐毅论》,亦是“变古制今”的开创,也是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潮。
唐.张颜远《法书要录》七.张怀瓘〈书断〉上.〈八分〉释:“(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这可能就是对书圣王羲之优秀作品能从哲理到艺术醇化,升华为书法“楷模”的最好总结吧!
《乐毅论》众所周知是书法家王羲之书流传下来不多的作品之一。
《乐毅论》原作者为夏侯玄,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共四十四行,小楷。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善于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种书法体,他精心研究各种书法体,多临摹,选取精华之处,逐渐摆脱汉魏笔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温和自然,刚健美丽,其中用笔细致光滑,文字结构之众多变化是他书法的明显特别。
《乐毅论》写的文雅大方,笔势精致美妙,具备了楷书的规则,书写流畅自然,字的笔法超脱而无拘束,是我们学习楷书的很好的临摹标本。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
从王羲之在《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的这段话可知《乐毅论》是老王给小王写的学书范本。
虽然《笔势论》真伪存疑,但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的智永对于《乐毅论》的书法价值是推崇备至的:
《乐毅论》具体好在哪里,我觉得唐代褚遂良的评论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也就是说有讲究,多变化。我们从布局、结体、笔画三个层面来看:
首先看布局,《乐毅论》有行无列,参差错落,行气自然:
中心线的变化带来的节奏感:
欹侧对比变化:
收放对比变化(蓝色放,红色收):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前几年我专门临习过《乐毅论》这个帖子,感觉它好就好在三个方面,即笔法、结构和章法。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国人夏侯玄写的一篇叙事文章,记述的是战国时期燕国著名战将乐毅带兵征讨各国、以小歁大的故事。文章的内容与本题无关,在这里不详述了。
王羲之写过不少小楷作品,笔法、结字和章法大致相仿,但我感觉最好的还是《黄庭经》和《乐毅论》。而《乐毅论》据说是王羲之给他的儿子官奴——亦即王献之——书写的习字帖,所以很用心、很工整,应该代表了王羲之小楷的真实水平。
但是,非常喜欢王羲之书法的梁武帝却感觉《乐毅论》笔法不够精细,认为不是右军真迹,而是后人临摹的,他的一位精通书法的大臣陶弘景也很赞同这个观点。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乐毅论》是碑拓本,而且有两个版本,我感觉梁武帝君臣没有看到真迹。
1、笔法。一般露锋入笔,横画起笔多带尖锋,长横注重提按,往往写的很长,呈左右伸张之势;捺笔波磔比较夸张,出刀比较厚重有力。长横和振笔是其代表性笔画,一般作为主笔处理。横折笔画一般采用圆转笔法,外圆内方,含蓄自然。
2、结构。字形以扁方为主,左右取势。结字中宫收紧,向四周辐射,很多笔画注重穿插避让,显得很紧凑,而又很舒展。横笔多呈左低右高之势,所以,字形上呈现左窄右宽的梯形造型,十分灵动优美。这也是王羲之小楷的典型特征,《黄庭经》也是这样的结字特点。
3、章法。整篇作品章法布局舒朗明快,错落有致,布局优美。从拓本来看隐隐约约有竖线界格可见,呈现有行无列的章法布局,但字与字之间却不紧缩,而是留有不小的空间。但相对于行距,字距略小。
《乐毅论》在网上有两种版本,建议大家选择我在本题中配发的图片文本,我感觉梁武帝所说的非真迹版本应该不是这个。这个版本特别类似《黄庭经》,应该是真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羲之黄庭经版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羲之黄庭经版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