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籍版本学概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籍版本学概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典文献学选择版本的意义?
明版古籍鉴别特征?
明代刻印图书,质量确实较好,明初刻本在字体上仍然延续元代赵体。出版本与宋元版本在风格上无大差别,文字内容也较为准确。明时期刊刻而可与送修补者,品不亚于宋元
到了嘉庆年间,无论是官刻,宋元旧籍的内容照样翻刻在版式风格,款式皆全面仿宋,所以这一时期所刻的书,几乎都是横轻竖重,方方正正的仿宋字,从风格上讲,这种字体其实已经与宋版书的字体很不相同,形成了独特的嘉靖体,后世版学家又称之为枯柴体
万历以后,刻书渐多,就不免于滥,就不免出现各种弊病,1.校勘不精 2.任意删减。3,纸墨转劣
古籍阅读中如何选择版本?
第一个小问题——文本(作品纯文字,不含任何大拿所作的校正注释)。知识考古学认为,文本是第一位,作者第二位。说的再浅白一点,原作且初版第一位,前提条件是作者已去世(福柯所谓的“作者已死”,即原有版本不会被作者重新校订再出个所谓的原版)。这样的基本原则可供读者选择某位作者及其作品的版次。
第二个小问题——抄本。知识考古学认为,抄本比原本更好更流畅,因为她们经过抄手的润湿揣摩有了包浆式的光泽。就像弗洛伊德心理学过渡到荣格心理学一样,心理学概念在荣格那里得到进一步阐发和释义,原有的晦涩难懂的东西渐渐被新的概念吸收,从而焕发新的思想。但要警惕,它已偏离了原作的事情,方向性或还没变化你,需进行分析辨识。比较心理学、比较文献学、比较法学等可以视为这类知识的初级知识考古学。这样的基本分析法可供读者筛选某本经典书籍某个流传版本。
以上是版本的两个小问题。然后结合流传者的个人著述,结合当时当地的文化氛围,进一步了解该书在传抄本里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或突破,或倒退。
欢迎阅读《知识考古学》。
古籍经典的版本问题,现在来说是两个问题。
也就是使用的是哪个时代的哪个版本。
一般来说,越接近原作者成书时代的版本越好,因为更接近原著。
越往后的版本,传承、传抄、修改(比如四库全书,改的乱七八糟)都会使得和原著差别越来越大,不便于“与原作者直接对话”。
比如《道德经》,以前都是用所谓的传世本,差不多唐朝的。后来发掘出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甲本)竹简版(乙本),大家发现传世本已和原本改动很多,有因为避讳的,有因为语言习惯虚词的,还有不知什么原因篡改的,很多句子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再比如《伤寒论》,各朝各代的名医德注释版本,对照后也发现有很大的差别。这类实用型著作,肯定会包含发现原著有错误的,所以进行修改。但是依然要从最早的原著出发,再参考后世历朝历代的版本。这样这样整个的发展进化路线就会很清晰。
我们不可能人手一本几百年前的原本,所以现在能看到读到的都是出版社根据哪个朝代哪个版本再次出版发行的。
这是对出处版本的删选判断后,那就要看出版社本身的水平和实力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籍版本学概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籍版本学概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